一、基础立裁服装立体裁剪(简称“立裁”)
是指用白坯布为常用替代物,在人台上直接塑造服装样式,并进行样板制作的技术。由于立体裁剪是设计师主要依靠视觉进行的直观操作的过程,所以它具有激发和展开新的设计思维的功能。立裁是相对于平面裁剪而言的概念。尽管立裁也可能是平面剪裁的一种延伸和深化(在设计实践中常常如此),但它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操作技术和程序,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一种解决“现代服装造型理念”的系统性方法。正是在这种既具体、又创意的技术操作下,现代服装的造型和结构设计有了不断地发展。一般立裁教学系统通常包括这样一些内容:它以“经典”款式为研究对象,以布丝的纱向作为参照,对合体形态进行“松量”的分配,对服装的造型、结构进行直接的塑型和设计。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暂且称之为“基础立裁”。
基础立裁为我们剪裁“经典款式”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变化方法,但这并不能涵盖立体裁剪概念的全部,因为“立体裁剪”所特有的形象性、直观性的造型过程,使其再加具备变化自由、造型细腻的天性。
二、创意立裁
“创意”体现的是“创造力”,也可指“发掘新事物”的能力。由于材料、思维及操作手法等因素在立裁过程中同时出现,每个因素都具有可变性,每个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,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变化,使立裁本身成了诱发新思路的过程。如何在结构设计中引发创意,一直存在着多种探索。从披挂式的“平面服装”、结构简单的半成型服装到结构丰富的立体型服装,都在阐释着各自的设计理念。
从创意的角度看技术,技术和创意之间的沟壑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,有时,它们可能就是一码事,或许我们可以就这么说:“创意本身就是一门技术”。谈及技术,它首先是某种方法(工艺),或者称之为“技术系统”,当然,技术也包括了应用。
实际上,我们也可以从“技术系统”的角度去解读创意,以便寻找创意的具体途径。它涉及以下问题:设计的原创点从哪里找到?设计灵感如何持续?原创点如何不断衍生变化?创意造型与结构板型之间如何转换?工艺制作如何为创意服务?等等。
当然,与个体感受世界的情形一样,创意的方法会因人而异,方法各有不同。但在服装创意的实践中,我们起码可以开展这样一些尝试:用立体裁剪的方法通过在人台上直接变化出的形式,来引导设计者的思维走向,让立体裁剪的技术过程擦出创意的火花。立裁与创意同时生存。或许由于多年从事立体裁剪教学的缘故,当重新审视立体裁剪过程中人面料、人台之间的相互作用时,偶发性的创意就在不经意的动作中产生了,这是一种轻松做设计的状态与快感,我们从中体验出创作“软雕塑”般的乐趣。由此,我致力于研究并建立了“创意立裁”训练框架系统。如果尝试给创意立裁下一个定义的话,那么创意立裁就是指以基础立裁技术为平台的、使新的想法不断产生的创意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设计者的视觉、思维,手、脑同时运动,技术与创意同时“在场”。
——进入创意立裁的路径
一条完整的“创意链”,应该包括“产生想法”和“实现想法”这两个基本部分。不能实现的想法是空想,没有想法的人所干的一定是某种复制。因此,人类的活动一定是思考、经验、知识和技术的集合,在创意立裁体系中更是如此。我们说创意是一门技术,是因为它有着由易至难、循序渐进的技术程序。从下面的内容中,你能见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,了解到思维是如何发散开来的。这和创意立裁的“操作方法”有关。尝试以下几种训练路径,或许能让你体会到创意是如何被技术带动起来的。
一、“由内向外”的思路
它基于服装的常规结构(或称经典结构),从结构线、结构面再到外轮廓,是一个不断打破常规结构的创新过程。比如,设计师在造型过程中,可以先从服装的款式、类别或者某个局部出发,然后慢慢向外发散、扩展,直到“打破”这些结构线和造型线,通过不断地创新变化,使设计者的视觉思维慢慢开阔,不再被这些固有的形式所束缚,例如在依托人台上的公主线进行立裁过程中,采用折叠方法(图1-3)使其胸部脱离基础立裁的“原型”造型,增加了突破性的造型尝试,拓取样板后得到一定空间层次的造型效果。
对那些在服装制版、服装工艺上具有相当基础的人,这个路径特别有用,它能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优势,享受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,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,让自己的设计更有突破性。
二、“由外向内”的思路
一开始就抛开服装的常规形象和概念,经过一系列的变化,让它逐渐回归到服装形象感的设计过程。开始训练时,要放开思维去做。先用基本手法(详见第二章)做大造型设计,再结合人体功能需要,进行细节的调整和设计。这种方法是为了使我们的思维不局限在常规思路上,在用面料塑型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对服图1-3装的感觉。如图1-4所示,将布片披挂后并没有马上依托人台基准裁剪造型,而是在布片上做各种穿插形态的尝试,选定某种效果后再进行与人台腰部(或其他部位)的不同贴合程度的操作,最后参照人台上的结构标记确定衣片轮廓。
三、局部带动整体的思路
这里所说的局部,可以指服装的某个部分,也可以指人体的某个部位。我们可以用于某个局部的设计,比如:领子、袖子、下摆等,也可针对人体的某个部位(肩、胸、腰、臀)进行重点设计,以带动整体的设计效果。
四、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思路
这里所说的平面,是平面裁剪形式的“粗裁”面料,指在面料还没有放到人台之前所作的各种处理,如对面料先进行简单的切割,不同的切割所形成的不同形状,可使面料在放置到人台上之后呈现出多种立体形态;另一种处理的方式是:将不同质地的面料拼接后,再披在人台上做多方位的互动。平面的线、面、肌理在人台上所呈现的立体形态,比直接进入立裁造型能产生更多的效果,而制造更多效果的目的,是提高诱发创意的几率。
五、从元素提炼造型
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触发出我们的创意,创意所引发出的概念即成为“元素”。问题是:造型经验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,创意就很难得到激发。因此,要设法“制造出”各种造型形式,以加速造型经验的积累,并以此作为“获取创意”的工具。在创意的过程中,需要抽取元素中最适合造型的形式和结构,舍弃与造型不相干的东西,提取出服装造型的“时尚形态”。
元素抽取与“形式制造”结合后,能够发散出更多的效果,最终所获得的“原创之点”就隐藏在它们当中。从元素到造型的互动过程,即是寻找原创之点的过程。借鉴“立裁”所搭建的创意技术(或创意思维技术)路径,可以有效激活设计者的灵感,拓展设计思路。设计者在构思、造型、修改的过程中,手、脑、眼之间获得持续不断的“互动”,这种互动具有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的“渐进性”,这正是“技术”的一个特征。
虽然在实际上,创意立裁从一开始就允许设计者进入创意状态,创意活动本身并不具有渐进性,创意在整个过程中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的,但上述“渐进性”的意义,在于使经验和时间都很有限的学生尽快接近“创意”的状态,“制造出的”各种效果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。为学生所铺垫的这些步骤,环环相扣,由简至繁,它们既有技术的渐进性,又始终是在互动中进行的。不断“互动”才使创意无尽衍生,并保持我们设计所需要“创新激情”,这也正是创意立裁方法中“创新技术”的起点和止点。